宜兴高铁全线首座10公里以上长大高风险隧道贯通

12月16日,由中铁一局承建的宜兴高铁万家山隧道贯通,该隧道为宜兴高铁全线首座贯通的1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是全标段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新建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作为沿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位于鄂西南山区,工程线路选线高,大小临、施工便道引入、场站建设困难,线路紧邻三峡水源保护区。宜兴高铁ZQ-2标线路正线全长34.869公里,主要工程10桥7隧1车站,桥隧比99.3%。

万家山隧道全长12.841公里,隧道最大埋深606.5米,全隧设3个工区,分别为横洞、斜井及出口,共计5个作业面,属高风险隧道,是标段重难点工程;隧道最大涌水量为每天15851方;隧址区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具有高地应力,极高应力区长度为1960米,高应力区段长度为6250米,岩爆发育;且构造作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洞身穿越12条断层破碎带,建设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项目负责人黄波讲到,“万家山隧道作为宜兴高铁智能化建造示范工点,与以往纯机械化施工不同,创新采用了“数智并用”的配套施工新模式,致力打造隧道“智造”样板工程。”

自建设初期,项目始终秉持着以机械化施工、智能化建造为指引,标准化建设、安全文明发展为纲领,以人为本、绿色环保为基础的建设理念,为打造国内同行业领先施工工艺,定制建设了智能建造控制中心、信息化指挥车,以智能凿岩台车为龙头,配备多功能作业台车、智能化双臂湿喷台车、智能化衬砌台车及养护台车等大型机械设备。以智能装备、智能感知、数据交换、智能决策和智能管控等多层级管理平台,打造隧道建设施工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做到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效益,从而提升施工质量和进度,实现数据采集、传输交互、比对分析、智能决策、智能施工。

该隧道建设需要克服的首要难题便是进场便道,建设之初这条便道只是一条不到2米的山间羊肠小道,自便道向下望去,映入眼帘的满是悬崖峭壁,深渊急流,严重制约着人员机械材料进出。为了在雨季抢通这条便道,管理人员从河道旁边的小电站进入,顺着河床靠岸一侧开路加宽,历时55天,成功改扩建18公里7米宽的便道。

同时,在施工掘进中还面临花岗岩不均匀风化导致的掉块风险,且因隧道洞身穿越多条断层,在开挖过程中还遇到了持续涌水的挑战,涌水最严重时周涌水量达到了惊人的30000多方,单日最高出水量近6000方,为保证渗水条件下施工安全和实体质量全面受控,项目严格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组织施工,加强超前地质预报,补充地质雷达和超前水平钻,并在周边眼拱部和两侧边墙设置加深炮孔,提前探明隧道地质,确保施工人员对隧道掘进管控做到“心里有数”。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培养出了“宝鸡市劳动模范”颜玉平、大批大机操作手、维修人员、知识技能扎实的技术人员;摸索出了长大隧道机械化、智能化快速有序建造的新模式,为以后同类型工程施工建造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项目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共荣获省部级工法3项、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QC成果1项、陕西省建筑业协会QC成果1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奖、完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专著1份。

据悉,宜兴高铁建成后,将连通沪渝蓉铁路和郑万高铁,与郑万铁路万州至兴山段共同形成川渝地区东向高铁新通道,并有利于形成沿江高铁新通道湖北西段,克服沪汉蓉铁路宜万间的慢速短板,推动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讯员:苗伟 高锋 张根城 张少鹏)

贯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