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推动能源革命纵深发展——对于“十五五 ”时期我国能源事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本文作者:王彤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攻坚期,是我国经济承前启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破局期, 更是我国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转折期,同时也是我国构建现代化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筑基期。
因此,进入“十五五”时期,从多个层面对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进入新时期,我国将要全面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数字科技革命也将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加速转型升级,在大幅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必然将提出更大、更新、更复杂的能源供应需求,必须得到充分满足和保障。
二是进入新时期,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产业链重构深化、国内结构性矛盾交织,各种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呈现多发突发趋势,对我国能源安全提出更多更大更加艰巨的挑战。
三是“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绿色转型之路全面提档加速的关键时期,中央强调指出,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在保障4%左右经济增速的同时,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25%的硬约束。因此,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未来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现代化能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已然是势在必行、志在必得。
所以总体来看,“十五五 ”期间,中国能源体系正经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跃升、从传统化石能源主导向非化石能源主体的历史性跨越。我国能源事业亟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安全、绿色、高效三重目标,推动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使命艰巨、责任重大、时间紧迫。
“十五五 ”期间,我国能源事业的核心任务是稳中求进,着力推进新型能源体系的转型升级;同时要着眼未来,探索开辟中国式现代化能源体系新道路。
一是全面提高能源治理现代化能力,大力增强能源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能源治理现代化,需要以系统思维破解传统能源治理面临的安全、 经济、环保的“不可能三角”,化解“既要保供又要减碳、既要安全又要经济”的多重矛盾,通过治理体系重构释放制度红利。要创新实施“三维协同”治理战略:在战略层面,建立能源—经济—环境综合 决策协同机制,在操作层面,形成政策工具包(碳市场、绿证交易、 容量电价等)协同效应,在实施层面,构建“ 中央统筹+地方创新”的协同体系。
增强能源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既是应对能源安全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我们应以“全国一盘棋”的 全局思维,统筹安全、绿色、效率三重目标,通过规划、技术、市场、 政策的协同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能源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全面增强能源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性。
能源安全是新型能源体系的生命线,需从供应链韧性、应急储 备、风险预警三方面构建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是强化提升能源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针对油气对外依存度 居高不下,实施“陆海并进”战略:陆上推进页岩油、煤层气开发;海上加快深海油气勘探。同步完善战略储备体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与政府储备协同。
其次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防线,通过“源网荷储”协同提升 系统灵活性。推进抽水蓄能与电化学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增强电网调峰能力。
再就是强化极端情景下的应急保障,包括建立灵活的市场响应机制,通过分时电价和需求侧管理应对突发供需失衡等。
三是为全面建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型能源体系打好基础。
首先要推动多能互补与动态平衡。在短期内发挥化石能源的“兜底 ”作用,同时通过煤电“三改联动”提升灵活性;长期则加速非化石能源替代,推进“沙戈荒”风光基地建设。多能互补需打破传统能源孤岛效应,实现风光水火储协同,提升系统整体效率。
其次要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夯实可再生能源主体地位基础。不仅需要关键技术攻关突破,还需要产业生态优化、市场机制完善等多维协同。
“十五五”期间,建议我国能源事业要以关键环节的重点突破,引领带动能源革命的全面纵深发展。
一是规划引领,做好中国能源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需立足《能源法》战略框架,建立“ 国家—区域—省级 ”三级规 划协同机制,统筹能源发展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的深度 融合。国家层面明确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并重点布局跨区域输电通道(如蒙西至京津冀等特高压工程);省级层面则需结合资源禀赋细 化实施路径,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同时,要推动能源规划与“双碳” 目标的动态衔接,以及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的深度融合, 确保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二是数字赋能,以数字智慧电网为关键载体,加速推进我国能源体系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进程。
进入数字时代,必然以电力为主要用能方式。数字智慧电网作为能源革命的核心载体,通过整合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优化的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和智能监管升级,提升能源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推动我国能源体系突破传统边界,向数字化、智慧化方向纵深发展,加速实现能源体系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完善全国能源大市场。
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健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框架,推动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跨省跨区市场与省内市场的协同运作,形成“统一市场、分级运作”的能源交易模式。清理地方保护性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准入与交易规则,推动跨省区电力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同步完善油气交易中心功能,形成“X+1+X”市场格局,促进上游资源多主体供应与下游销售竞争。
同时,强化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避免能源管理“分品种割裂”导致的规划冲突。通过顶层设计、市场机制创新、区域协同与技术支撑等系统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高效、开放、韧性的能源市场体系,实现能源资源跨时空高效配置。
四是着力扩大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能源体系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第一是优化区域能源布局与基础设施互联,拓展新能源电力的输送通道,打破地域限制,完善“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的跨区域调配网络,并加快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让新能源电力能够从资源富集地区顺畅地输送到负荷中心。同时,推动分布式能源在东部负荷中心的应用,缓解跨区域输送压力。
第二是通过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明确各经营主体的消纳责任权重,以制度约束促使各方积极参与新能源消纳,保障新能源电量能够有序接入电网并被合理使用。还要完善市场化消纳机制与价格体系,建立绿电交易专项市场,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与绿证挂钩,并推动电力市场跨省区互联互通等。
第三是加大对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的扶持力度,推动储能技术创新与多类型融合,构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多场景融合的储 能应用模式,提升新能源发电稳定性。
第四是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与多能互补水平,加强火电灵活性改造,支持抽蓄、新型储能等调节电源建设,增强电网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性。在沙漠、远海岛屿等电网薄弱区域推广“风光储氢”一体化模式, 通过离网制氢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氢能储能效率提升至 60%以上。
“十五五”时期的中国新型能源体系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关乎国家竞争力和生态文明发展的深刻变革。唯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安全与转型、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方能构建支撑起中国现代化未来蓝图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的中国式现代化能源体系。在这一伟大进程中,需坚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谋划长远,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改革,全面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纵深发展,最终实现能源自主可控与绿色发展的双重跃升。这不仅关乎 14 亿中国人民的能源福祉,更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出东方智慧的烁烁光辉!(作者:中国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 王彤)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