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非“小感冒”,免疫力管理是防重症关键

呼吸科专家提醒:高危人群应接种疫苗,必要时使用免疫增强剂

近日,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在日本去世,终年48岁。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流感危害的广泛关注。专家提醒,流感不仅仅是普通感冒,对于患有慢性病的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流感后可能发展为肺炎、脓毒症败血症,甚至多器官衰竭,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2024年12月,全国(不含港澳台)因流感死亡7人。虽然流感整体致死率较低,但其对免疫力较弱人群的影响不可忽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副主任张弋对此进行了解读,并给出科学建议。

流感为何容易发展为重症?

张弋医生指出,流感病毒可影响整个呼吸道,从初期的上呼吸道感染逐步发展至下呼吸道感染,诱发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感染,甚至脓毒症败血症。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要进入ICU接受机械通气或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慢阻肺、哮喘等慢性病患者感染流感后,免疫系统较难有效抵御病毒,病情更容易恶化。此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癫痫患者,如果感染流感后出现持续高热、呛咳,可能加重原有疾病,甚至引发肺部感染,增加窒息风险。

“流感的严重性往往被低估,很多人认为它只是普通感冒,实际上流感的全身症状更明显,且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张弋医生强调,预防流感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同时通过提升免疫力增强身体防御能力。

提升免疫力是预防流感重症的关键

张弋医生指出,对于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胸腺法新,以改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提高抗病毒能力,从而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均衡饮食对维持免疫力至关重要。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D及微量元素锌,有助于提升免疫细胞活性。适量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系统的整体响应能力,而充足睡眠则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此外,慢性病患者尤其应该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按时服药,避免因基础疾病失控而增加感染风险。

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专家提醒,流感的最佳治疗时间是感染后3天内,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减少重症风险。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应尽快就医,以避免病情恶化。

科学提升免疫力,构筑健康屏障

“流感的防治不能仅依赖治疗,而应更注重预防和免疫力管理。”张弋医生强调,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合理使用免疫增强剂、早发现早治疗,都是降低流感重症化风险的有效方式。对于患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而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胸腺法新等免疫增强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免疫功能不足,进一步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

在流感高发季节,每个人都应加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科学提升免疫力,为自己和家人筑起健康屏障。